老人多少歲去世叫做「喜喪」?老祖宗用「三全」衡量 葬禮熱鬧不哭反笑:家有老人不妨一看

生老病死,是誰也逃不過的自然規律,親人的離去,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傷痛。但是,有一種喪禮,卻不怎麼悲傷,還有幾分熱鬧在裡面,那就是「喜喪」。

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什麼樣的喪禮算是「喜喪」。

在《清稗類鈔》中就曾記載道:

「所謂喜喪者,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。」

也就是說死者如果福壽雙全,就是「喜喪」。那福壽雙全的標準是什麼呢?古代一般用「三全」來作為福壽雙全的標準。

第一點是「全福」。就是家族興盛,人丁興旺。

中國古代一直強調以禮治天下,從周朝開始,上至王公貴族,下到普通老百姓,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是要嚴格按照相關禮儀來行事的。

葬禮作為一生的結束,其中的流程更是複雜。老祖宗們講究「落葉歸根,入土為安」,葬禮的形式一般都是以土葬為主。

其中守靈和出殯是最重要的兩個儀式。守靈是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,接受親屬的弔唁,出殯就是我們說的送喪儀式。

人丁興旺的家族,這個時候就能顯示出遠超同村人的熱鬧,也就是所謂的「更體面」,咱們常說的人活一口氣,其實就是看家族大不大,出了事來幫忙的多不多。

第二點是「全壽」。

這裡指的是去世的人滿八十九十歲,甚至將近一百歲,最低的標準也是要超過七十歲。

杜甫詩中寫道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,受戰亂、醫療水平等因素的影響,古代能活到七十歲的人並不多,所以七十歲也叫古稀之年。在喪禮中,年齡越大,越符合「喜喪」的標準。

最後一點是「全終」。

也被稱作「善終」,就是說要圓圓滿滿的結束自己的人生。

古時候,人們很看重因果循環,認為只有生前多做好事,多積陰德,才能在死的時候無病無災,沒有什麼痛苦。我們現在常說到的「無疾而終」其實是古代人每個人的追求之一。

我們來總結一下,去世的人如果家族興盛,年過七十並且是無疾而終的,這就可以成為「喜喪」了。

這些條件在古代其實是很難滿足的,所以不管是在影視作品當中還是在真實地歷史記載當中,「喜喪」都是很少見的。

「喜喪」和普通的葬禮有什麼區別

顧名思義,既然是「喜喪」,就看不到太多的悲傷在裡面。

「喜喪」對於死者家人來說是一件喜事,前來弔唁的人哭哭啼啼的反而還會壞了規矩。

所以,「喜喪」裡是聽不到哀傷的音樂的,一般都是比較歡快的傳統音樂,到了現在也許還會有一些流行音樂在裡面。

為了營造「喜」的氣氛,靈堂之上掛的都是大紅色的綢帶,有的還會請戲班子在靈堂上唱戲,在大門口放鞭炮。

一般來說「喜喪」的儀式是要進行三到五天的,這期間都是有流水席來款待前來弔唁的客人。

其實,不管是什麼樣的喪葬儀式,都是寄託了人們對失去親人的思念與不舍。逝者已矣,活著的人更要帶著親人的美好祝願繼續生活下去。

更好的活著,才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懷念。

文章來源: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